当前位置:疾控中心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2009/9/1 9:12:25
一、基本知识
甲型H1N1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由原有流感病毒基因变异形成,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近距离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由于该病毒为流感病毒的新变异株,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
(四)主要症状、体征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该病在症状、体征上与季节性流感无明显差异,根据目前病例分析,该病具有较低的重症率、病死率。通常表现发热、咳嗽、咽痛、咯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二、感染风险
当前,国内甲型H1N1流感病例主要以传入病例为主,由传入病例感染的二代病例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仍然存在国内本土传播的可能。对于甲型H1N1流感感染风险最高的是近期内具有国际旅行史的人员(含港、澳地区),或者与上述地区入境的人员发生密切接触(近距离交谈、同吃、同住、同一房间内停留)的人;具有国内旅行史的人员、大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在外地较长时间停留在人数众多的公共场所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感染风险;长期居住于本地,无外出史,也没有与外地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具有较低的感染风险。
三、学校(托幼机构)分级防控措施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
1.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
2.组织校医院、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和演练。
3.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 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 落实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流感样疫情要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2005年《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定义:在某一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如村庄、学校、幼托机构、敬老院、工厂、公司、工地等集体单位),一周内,出现30例及以上,或集体单位中10%以上的聚集性流感样病例。”为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需要在2小时内进行报告。
7. 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8. 建立与卫生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及时收集所在地区甲型H1N1流感发生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预警。
(二)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
在强化上述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需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及时发现输入病例,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严防疫情传播。
卫生防控措施:
1. 病例应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接受隔离治疗。
2. 卫生部门在学校的配合下,开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并实施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中小学生中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居家医学观察为主,高校学生中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集中医学观察为主。
病例所在学校建立与居家医学观察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并将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每日对集中医学观察者实行随访、报告。
3. 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学校加强当地学校晨午检工作,加强学校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样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
4. 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场所进行消毒。采取消毒、感染控制等措施,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5. 卫生部门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教育和卫生部门共同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学校防控措施:
1.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出现病例的托幼机构实施全园停课7天(或7天以上)的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儿童的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
托幼机构复课后,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2. 中小学校和高校等教育机构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3. 如疫情传播风险较大,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中小学校和高校可按照由班级到年级的原则采取临时停课措施。
4.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
及时调整防控策略,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保护高危人群等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或减缓疫情扩散,减少病例,减轻疫情危害。
出现第一类情况时,在加强非校内感染病例的卫生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卫生防控措施:
1. 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当地所有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2.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校内环境消毒。
3.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居家隔离观察者的管理,要求其主动接受监测,每日定时报告身体状况。
4. 按卫生部门要求,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
学校防控措施:
1. 学校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
2. 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3. 根据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决定,学校采取临时停课或暂时关闭措施。
(1)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
(2)如果14天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该班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班级需要停课时,该班级所在年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年级需要停课时,该学校可以全体停课。
(3)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流感样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4)停课时间不少于7天,自最后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被隔离或离校之日算起。可根据放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放假期限。
(5)中小学校停课放假后,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高校停课后,要加强停课学生的在校管理。
(6)复课前,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因甲型H1N1流感暂时停课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复课证明后方可复学。
(7)复课后,未痊愈的学生应继续居家隔离治疗,至其病后7天或症状完全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方可上学。
(8)复课后,学校或托幼机构还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4.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四、停课、放假的实施程序
当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如需要采取停课、放假等疫情防控措施,应按下列程序组织实施:
1. 当地卫生部门在当地教育部门配合下,组织调查,核实疫情情况。
2.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
3.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向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提出停课、放假的建议。
4. 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审核批准后,宣布执行。
5.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并争取相关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
6.停课期间,如有新病例发生,可适当延长停课时间。
7.当停课、放假时间超过7天,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评估。达到复课条件的,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批准后执行。
五、学校的消毒工作
(1)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学校应以清洁为主,消毒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意义有限。应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规即可,不需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开展消毒工作。
(2)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居民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学校应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其他相关规定采取停课措施,没有停课的学校除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外,可对门把手、课桌椅等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定期进行消毒。
(3)学校应有洗手设施或者手消毒剂,相关人员应及时洗手,必要时使用免洗型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4)学校内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要在卫生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终末消毒工作。
五、个人防护措施
1、尽量避免前往疫区;从疫区返回后,要做好自我隔离医学观察,在一周内尽量减少外出,减少参加人群聚集的活动,尽量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当及时到当地综合医疗机构诊治,并将近期外出情况向接诊医生进行详细介绍。
2、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加强个人防护,接触病人时要佩戴口罩,病人也要戴口罩,防止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4、做好居室通风,保证居室环境有足够的通风。良好的通风是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的有力措施。
5、疾病流行时,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减少一切不必要的人群聚集性活动。
6、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因为病菌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