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疾控中心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打造艾滋病防治“乐山模式”

2008/12/24 10:09:49

艾滋病是我市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截止2006年11月,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8例。近年来,我市面对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摸索出以“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宣教并举、能力建设和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艾滋病防治“乐山模式”,为建设“和谐乐山”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市艾滋病防治“五位一体”的成功经验,受到了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领导的充分肯定,非洲42个国家政府代表团、越南政府代表团、部分省、市、县代表团以及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先后到我市考察。

强化政府主导  健全保障机制

政府主导是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把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任务来抓,有力推动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加强组织领导。市上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21个市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明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艾滋病防治的具体工作部门。市政府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制定了《乐山市预防控制艾滋病1998-2010年规划》,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一把手”工作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督促检查。

明确职责分工。针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市政府制定了《乐山市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职责分工》。市、县防治艾滋病委员会办公室每年召开两次成员单位协调会,统一研究和部署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财政、宣传、卫生、公安、教育、民政、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计生等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整体推进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加大防艾经费投入。全市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市、县政府设立了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大众宣传、高危人群干预和疫情监测等方面的工作。2004年市政府安排资金50万元用于建设市艾滋病确认实验室。2004至2006年市政府安排以艾滋病为主的重大疾病防治经费200多万元,县(市、区)政府也落实艾滋病防治经费近100万元。全市争取中英、中加、全球基金等国际艾滋病合作项目和国家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项目在我市实施,落实艾滋病防治经费600多万元。

增强防艾意识。2004年8月,市上组织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云南省考察学习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先进经验。邀请省、市防艾专家对党政领导干部作艾滋病流行形势分析报告。组织领导干部到我市艾滋病防治一线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学习和实地考察,全市领导干部统一了思想认识,对我市艾滋病流行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试点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理解,为切实加强对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项目带动   提升防治水平

在艾滋病防治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防治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成效。提升防治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项目合作。针对全市艾滋病防治技术落后的现状,从2001年开始,我们积极争取艾滋病防治国际国内合作项目,先后实施了中英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加拿大红十字会援助艾滋病项目和全球基金第四轮艾滋病防治项目,建立了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积极探索艾滋病干预的新措施。

率先在全省开展静脉吸毒人员清洁针具交换干预项目。2002年,我市在市中区建立了清洁针具交换点,以后又在峨眉山市、犍为县进行推广。明确提出“针具交换不是目的,行为改变才是目的”的口号,通过干预注射行为、性行为和求医行为,采取为静脉吸毒人员提供清洁针具、发放消毒剂和安全套等措施,切实改变吸毒人群不良行为。目前,全市累计直接干预静脉吸毒人群2000多人,发放清洁针具近20万具,回收率达90%,静脉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率由过去的54%下降至现在的10%以下。

开展娱乐场所和宾馆100%安全套推广使用项目。2002年起,我市在市中区、峨眉山市、犍为县、井研县等地开展了健康教育宣传和安全套推广干预活动。采用在娱乐场所、保健按摩院传授艾滋病危害预防技巧,在宾馆客房摆放安全套,在公共场所安放自动售套机等方式方法,增加了娱乐场所、保健按摩院和宾馆高危人群获得安全套的途径,切实减少了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2003年—2005年,全市累计干预娱乐场所、保健按摩院240余家,直接培训商业性性工作者1万多人次,免费发放安全套15万余只。

开展全国美沙酮替代海洛因维持治疗试点项目。当人们还在争论美沙酮替代海洛因是“小毒代大毒”时,我市于2003年12月积极争取并被列为全国8个首批美沙酮试点地区之一,率先开始探索社区美沙酮替代海洛因维持治疗试点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下,美沙酮替代海洛因维持治疗门诊点建立健全了门诊规章制度,完善了治疗流程,率先在全国开诊运行。中心城区有一对吸毒夫妇,吸毒时整日游手好闲,家里一贫如洗,连自己的孩子上学也无力供养,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2004年,夫妇俩开始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以后,在门诊工作人员、家庭、社区干部的帮助下,经过近两年的治疗,逐步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做起了小生意,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夫妇俩感慨万千地说:“想不到我们真的可以重新开始生活,感谢政府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感谢美沙酮门诊的全体医务人员”。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视察门诊点工作后,对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看了乐山美沙酮替代海洛因维持治疗试点工作,增强了国家推广美沙酮替代海洛因的信心”。截止2006年11月,我市门诊登记治疗的人员达494人,其中艾滋病感染者就有80名。通过防艾项目的深入开展,切实提高了我市艾滋病防治技术,使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步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坚持宣教并举   普及防艾知识

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是对健康人群的最好保护,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市立足全市实际,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整体联动,多管齐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歧视和恐惧明显降低。

培训制度化。近年来,我市加强领导干部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培训力度,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知识纳入了党校、行政学院(校)和团校的培训课程,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课程。组织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深入基层巡回宣讲。仅2005年,市防艾委办公室就组织专家为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200多人开展了艾滋病防治专题讲座。

宣传多样性。近年来,全市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经常性宣传,在农村刷写艾滋病标语,在城市悬挂大型艾滋病宣传画,在公交汽车上制作艾滋病公益广告。初步统计,全市212个乡镇和120个社区分别张贴了9833张、2557张艾滋病宣传海报。同时,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宣教作用。乐山电视台、乐山日报、乐山晚报定期刊登和播放艾滋病宣传资料、宣传片和公益广告。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合作拍摄了《艾滋病启示录》和《吸毒与艾滋病》等艾滋病专题宣传片,并在全国放映。2006年在《乐山晚报》上刊登了艾滋病知识竞赛题。在大中学生开展“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还是医学问题”等热点问题辩论赛。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教育面对面。利用“12月1日”艾滋病宣传日和“6.26”戒毒宣传日,做好公共场所和社区的宣传教育,全市每年都组织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街道社区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2005年,全市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万人签名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教育部门将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学生中普及艾滋病知识;共青团牵头实施了“面对面,青春红丝带”活动,在各大专院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并培训青年自愿者,组织青年自愿者到社区宣传;妇联将艾滋病性病知识列为“女性素质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妇联“面对面”艾滋病宣传工作;文化部门通过社区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公安部门在依法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现象的同时,对戒毒所、收容所等羁押场所的工作人员、羁押人员进行了培训和宣传教育;计生部门积极开展安全套的推广和使用,在中心城区安放了自动售套机100台,建立了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对育龄妇女开展了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

爱心在舞动。在大中学校成立了由120名大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宣传队,在社区成立了“嘉州红丝带”志愿者。志愿者们深入社区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到汽车站等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开展宣传,将建筑工地变为艾滋病课堂,组织腰鼓队,走街串巷开展宣传,到乡村开展宣传活动,人们亲切地称他们是“红丝带舞动者”。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要将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用爱心和行动去关爱艾滋病人,为艾滋病人营造一个理解、尊重和没有歧视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全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明显提高,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工作实现了由突击性向经常性的转变。

注重能力建设   打牢防控基础

    加强艾滋病防治的能力建设,是确保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艾

滋病防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检测和监测体系。

强化系统监测检测能力。全市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艾滋病防治体系,完善了市、县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信息网络系统、综合监测与实验室检测网络系统,艾滋病控制系统能力得到加强。目前,我市11个县(市、区)均建立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实验室还在全省市州中首批取得确认实验室资格,我市艾滋病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加强防治队伍素质建设。近年来,我市以卫生部门为基础,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建立了一支专业化和训练有素的艾滋病防治队伍。组建了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12支102人,成立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12个。选送10余名骨干参加国家级培训,每年都要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专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的能力不断增强。

提高监测高危人群的能力。1997年和2003年,我市分别建立了国家级吸毒人群和暗娼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定期开展生物学监测。从2002年起,我市又在社区开展吸毒人群和暗娼人群行为学调查,通过掌握高危行为基本情况、收集性病艾滋病相关信息和分析我市艾滋病流行的因素,为科学防治艾滋病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我市还对既往献血人员和重点人群开展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基本摸清了全市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状况。

体现人文关怀  促进社会和谐

艾滋病感染者心理极其复杂,情绪难以控制,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要消除他们“我有病我怕谁”、“我不得好谁也别想好”那种恶意传播他人,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更是困难。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本着“以人为本,综合防治”的理念,认真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开展了一系列关怀和救助活动,帮助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

落实“关怀与支持”救助措施。全市选择和培训了一批社区“关怀与支持”工作志愿者。将贫困的艾滋病感染者纳入社会低保,如市中区就为70名艾滋病感染者落实了“低保”。市政府防艾办公室、市红十字会和街道社区还定期组织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走访慰问。全市还对艾滋病病人的孩子实行了免费上学。

建立艾滋病自愿咨询室。全市实施了对孕妇免费进行艾滋病预防咨询和筛查,并在市疾病控制中心、市中区、犍为县和峨眉山市等地建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室,开展免费咨询检测。

综合救治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属。组织成立了艾滋病病人家属帮扶组织,建立了“三天 (告别昨天、过好今天、展望明天) 俱乐部”活动室,使艾滋病感染者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如中心城区有一对艾滋病感染者夫妇,长期的疾病使家庭十分贫困。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这对夫妇有了致富项目,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夫妇二人感动地说:“虽然我们得了病,但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我们不能躺在政府的怀里,我们要用自己的劳动为政府分忧”。一系列人文关怀措施的落实,全方位、多途径地覆盖了我市目标人群,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艾滋病的社会危害,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乐山发挥了积极作用。

网站导航
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单位地址:乐山市市中区嘉祥路中段1224号 邮编:614000 联系电话:0833-2429706 备案号:蜀ICP备13008253号 技术支持:好易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