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疾控中心 > 健康教育 > 急性传染病
2025/4/25 16:25:52
关于疟疾,你需要知道这些
#01一种古老而危险的传染病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经雌性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疟疾在中国流行历史久远、影响广泛、危害严重,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殷时代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1949年前,全国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1%,2016年乐山市实现疟疾消除,2021年我国获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实现疟疾消除。但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地区仍然是疟疾重灾区,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我国因跨境旅游、务工等仍持续引发输入性病例。因此,提高警惕、科学防护至关重要。
★疟原虫感染人体可引发5种疟疾:恶性疟、间日疟、 三日疟、卵形疟和诺氏疟,其中以恶性疟致病和致死性最强。
#02传播途径
p主要途径:按蚊吸食感染者血液后,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再次叮咬时将疟原虫注入健康人体。
p其他途径: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或母婴垂直传播。
#03高危场景
1、境外旅行: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未做好防护;
2、野外作业:在疟疾流行区丛林探险、农田劳作时暴露于蚊虫密集环境;
3、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
#04疟疾表现“三步曲”
1、发冷期:突发剧烈寒战,持续1-2小时,甚至盖多层棉被仍无法缓解;
2、发热期: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伴随头痛、恶心、肌肉酸痛;
3、出汗期:大量出汗后体温骤降,患者极度虚弱,可能出现贫血、脾肿大。
千库网_空白的危险和危险三角警告孤立的宏签名_摄影图编号20058877.jpg重症警示:恶性疟可能导致脑型疟疾、多器官衰竭,24小时内危及生命!
#05科学预防
1. 防蚊灭蚊,源头控制:安装纱窗、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的蚊帐,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家中定期喷洒灭蚊药剂。
2. 高风险人群药物预防:前往疟疾流行区前,应咨询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按医嘱服用抗疟药。
3. 归国后健康监测:从疟疾流行区返回后,若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境外旅居史,通过血涂片镜检或快速诊断试剂(RDT)确诊。
#06规范治疗
1.诊断优先:疟疾确诊依赖实验室检测,不可凭经验用药;
2.规范用药:常用青蒿素联合疗法(ACT),脑型疟疾需静脉注射青蒿琥酯,配合输血、抗惊厥等支持治疗。
3. 全程管理:完成疗程后需复查血液,确保疟原虫彻底清除,避免复发或耐药性产生。
#07破除误区:这些谣言不可信!
×误区1:“中国没有疟疾,无需担心。”
√真相: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2024年我国报告输入病例超千例,乐山市报告输入病例近10例,防控不可松懈!
×误区2:“发烧吃退热药就能好,不用检查。”
√真相:疟疾发热具有周期性,盲目退热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误区3:“得过疟疾后终身免疫。”
√真相:疟原虫有多个种类,康复后仍可能重复感染。
#08全民行动:每个人都是抗疟卫士
p个人责任:出境前查询目的地疟疾风险等级(可登录海关总署或WHO官网);旅途中备足驱蚊用品、蚊帐,避免黄昏至黎明时段户外活动。
p社区参与:组织灭蚊行动;建立归国人员健康跟踪机制;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群普及疟疾防治知识。
p医疗机构:加强发热门诊疟疾筛查意识,避免漏诊误诊;储备足量抗疟药物,确保及时救治。
实用工具:疟疾风险自测表
- 近期是否去过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
- 是否出现周期性发冷、发热、大汗症状?
- 蚊虫叮咬后是否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若任一答案为“是”,请立即就医检测!
知识守护生命,行动创造未来!让我们携手科学防控,远离疟疾威胁,共筑健康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