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疾控中心 > 政务信息 > 热点时讯专题
2024/3/12 16:45:27
近年来,随着公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餐厅摆上了公筷,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使用公筷的习惯。红星新闻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认为,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把公共就餐场所提供公筷上升为一项强制制度,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相关提案。
我国是胃癌大国,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幽门螺杆菌已被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I类致癌因子,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淋巴瘤等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1.5%到72.3%之间。大规模的研究表明我国胃癌的高发病情况与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情况具有明确相关性。因此杨爱明认为,幽门螺杆菌的防治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也是可防可控的。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唾液中存在幽门螺杆菌,而且幽门螺杆菌会在感染者使用过的餐具上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在多人共享一道菜肴时,如果就餐者都用自己的餐具去夹取食物,就有可能将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或其他病原菌传播到公共的菜盘中,这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带来疾病传播的风险。
杨爱明表示,由于我国传统的餐饮习惯,目前大多数中餐馆都不采用分餐制。对此,应该使用公筷或其他公共餐具,这样可以大大避免相关疾病的交叉感染。
因此杨爱明建议,相关部门应该要求公共就餐场所必须提供公筷等公共就餐工具,最好根据餐食的特点提供方便、适用的取餐工具,包括筷子、勺子、夹子等。进一步来说,应制定相关规定,对公用餐具配备相关的消毒设备进行消毒,存放公共餐具的场所也应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还应制定相关的推荐性标准,对公筷等公共餐具的颜色、长度、形状、明显标识等特征性指标作出规定,推荐给餐饮企业使用,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对公共餐具特征性标识的强烈印象,以避免公筷私筷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