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疾控中心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2025/2/14 16:32:15
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为什么人类这么讨厌老鼠呢?
那是因为老鼠不仅偷吃粮食、损坏家中物品,还会传播疾病,比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疾病,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下面我们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1.传染源有哪些?
主要是鼠类,在我国以野鼠中的黑线姬鼠和家鼠中的褐家鼠为主。
2.感染方式有哪些?
主要通过吸入或直接接触带病毒的宿主排泄物或血液而感染,也可通过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感染,亦可能经寄生于宿主体表的革螨或恙螨叮咬感染;孕妇感染后,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 什么人群容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
4.感染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4~46天,一般为1~2周。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伤。
典型表现为“三红三痛”,“三红”即面、颈、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呈酒醉貌;“三痛”即头痛、腰痛、眼眶痛;眼结膜充血、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肾衰竭甚至死亡。
5.如何预防?
首先是灭鼠,使用粘鼠板、捕鼠笼、鼠夹或投放灭鼠药进行灭鼠;完善防鼠设施,如增设防鼠网、防鼠门等;严防鼠类排泄物污染饮食和餐具。
其次是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感染源,整治各类脏、乱、差环境,清理脏乱杂物和废物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然后是高发地区可通过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俗称“打谷黄”。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兽(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共患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1.传染源有哪些?
鼠类和猪、犬、耕牛等家畜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2.感染方式有哪些?
主要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也可经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感染,经鼠、犬咬伤后也可感染。
3.什么人群容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
4.感染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钩体病潜伏期多为7~14天。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肝损伤和黄疸、肾功能衰竭及内出血等,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5.如何预防?
防鼠、灭鼠,并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插秧收稻时穿防水靴裤和连袖防水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疫水。
地方性斑疹伤寒
又称为蚤传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传播媒介为鼠蚤。鼠是自然宿主。属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斑疹伤寒的一种。
1.传染源有哪些?
主要是家鼠。
2.感染方式有哪些?
主要通过鼠蚤叮咬感染。
3.什么人群容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
4.感染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为6~14天。起病急,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体温多在39℃左右,持续9~14天。伴全身酸痛、头痛、结膜充血等。早期皮疹为粉红色斑疹,按之即退;随后发展为暗红色斑丘疹,按之不退。
5.如何预防?
灭鼠防鼠;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蚤措施;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鼠蚤叮咬。/健康科普